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历史专题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明天全网推出!大咖带你Citywalk感受新气象

 

读懂中国

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4月22日起全网推出。系列作品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聚焦基层实践、解读真实案例,生动阐释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重大成就,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上海现代化建设新气象。

微信截图_20250421101235.jpg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先导片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过去一年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2025年全国两会展现中国信心,昭示光明前景,激励全国人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进发。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共7集,聚焦上海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上海、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上海等议题。专家带领观众Citywalk,沉浸式感受这座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的生动景象。4月22日至28日,《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每日更新一集,本市主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东方卫视等电视频道、各商业网站及平台同步播出。

图片.jpg

实干兴邦,奋斗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中华大地百舸争流,正展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明天起推出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将以专家讲述和纪实画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上海的生动实践。

从新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的火热现场,到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展示,从示范先行区的企业样本,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校经验,从美丽上海建设的“实景画”,到韧性城市发展的社区案例,专家学者带领观众边走边看,将学理观察与场景、案例相融合,在“思想导游”中触摸城市,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图片 (1).jpg

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擘画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时,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的现代化是14亿人口全部覆盖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权衡认为,确保这样的现代化在中国顺利推进,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不断地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仍然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的实现。”

图片 (2).jpg

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权衡指出,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国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为国际资本、国际产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带来机遇。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特别是在全球的发展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干字当头,当好龙头

走进剑川路上的“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浓浓的科创氛围扑面而来。“基于产学研结合打造的零号湾,已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带领记者一路行走,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往昔的传统工业聚集地变身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力量,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和要素在这里不断集聚,创新生态之下,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

图片 (3).jpg

刘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通过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提高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来到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走进跨境数科、亿通国际,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羽讲述着这片开放热土推动国内首创性、集成式探索的制度创新实践。“数据是21世纪的新石油。”他介绍说,去年临港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着力解决企业数据跨境流动典型场景中需求最迫切的问题,持续探索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

图片 (4).jpg

在贸易领域,上海以自贸试验区为制度创新载体,率先探索推出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彭羽指出,“单一窗口”建设已从无纸化通关的1.0版,迭代升级到与港航物流信息系统连接的3.0版。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继续扮演深化和推动国家高水平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人民至上,创造中国特色城市新文化

“此刻,在上海博物馆门前,古埃及文明大展已举办多月,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观众的巨大热情。”跟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走进人潮涌动的博物馆、走进一票难求的演艺新空间、从武康大楼顶俯瞰Citywalk人群、到二次元浓度很高的商场里走一走……多元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生动体现了上海文化软实力,也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文化实践。

图片 (5).jpg

“现在,我站在杨浦滨江,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面对镜头,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人口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深有感触,“这里是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成为新经济集聚的热土。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杨浦滨江的变迁,正是上海高质量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写照。”

图片 (6).jpg

行走城市,娓娓道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邓智团认为,人民城市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层面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人民城市建设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精心而细致地具体落实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人民城市建设始终如一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实依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郑崇选说,“我们这个城市近年来在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生产、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一场剧和一场演出,奔赴上海’,这不是口号,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文化日常。新时代的上海文化建设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传承中华文明基因,展现上海文化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特色城市新文化。”

和谐共生,安全韧性城市更有幸福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上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2025年底,上海公园总数将超过1000座。“大家心目中的公园城市是什么样子呢?”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冯琦给观众提了个问题,她自己的回答是:“我心目中的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建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

图片 (7).jpg

站在位于吴泾镇的浦江第一湾公园观景平台,江风徐徐,昔日化工重镇,如今草木葳蕤,“锈带”变身“秀带”,水岸还给市民,百姓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周冯琦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又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实践。她认为,浦江第一湾公园建设是上海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而规划建绿、见缝插绿,也是上海拓展生态空间、建设美丽上海的重要举措。“公园不仅能提升城市的颜值,更使市民能够更多地接触和感知绿意,与自然对话,彰显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魅力。”

跟随专家学者的脚步,更多的基层样本“入画”。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陶希东带领摄制组来到临汾路街道。近年来,该街道大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全景图”,创新多样化的应用场景,24小时不打烊“数字小屋”、全天候公共服务平台等增强了社区家园的“数字温度”。陶希东说,走访中得知,街道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在老小区加装电梯的后期维护阶段,率先成立电梯应急服务中心,更好地保障加梯安全。

图片 (8).jpg

“上海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走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方面,已经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经验,老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满满。”陶希东认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不断深入,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将进一步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

图片 (9).jpg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