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历史专题

最佳案例 |《百姓话思想》系列视频,让人民城市的故事走向世界

 

图片1.png

“视频兼顾“他塑”和“自塑”,将镜头对准电影院、绿茵场、博物馆、夜校课堂等场所,寻找在沪外籍人士与本地市民的生活共同点、文化共通点。

镜头前,初来乍到的瑞士学生、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伙、埃及考古学专家、英国球迷,都在城市中追求着自我实现。

镜头后,是上海城市的空间营造、文化与休闲资源的建设,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市委外宣办联合市委网信办和解放日报社,于2024年11月12日至17日推出《百姓话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案例》第五季《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Shanghai Vibe)6集系列视频,聚焦“人文之城”主题,围绕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鲜活场景、生动故事、真实话语,述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建设、治理应当为了谁、依靠谁,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写下生动注脚。该系列视频一经发布,境内外总传播量即超3300万,其中,海外传播量超310万,较上一季增长20%。

自2022年首推至今,《百姓话思想》系列视频已推出五季62集,达到了较好传播效果,形成了较强品牌效应。日前,《百姓话思想》第三季荣获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继续坚持“小切口,大主题”和“百姓叙事”的整体风格,但在主题设置上更加明确、凝练,在呈现方式上追求以更加鲜活的场景、更加生动的故事、更加真切的话语为传播载体,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挖掘人民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实践与人文形象。

图片2.png

▲《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形容这座城

其中,《电影之城》讲述知名制片人、音乐老师、制造业从业者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通过电影完成自我的实现;《不亦乐乎》走进市民夜校,体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愉悦;《开球》体现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一起踢球、看球的热烈氛围;《连接所有的》围绕一场古埃及文明大展,串联起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看见真实》深入一场国际夏令营,展现不同国籍女孩们眼中的真实上海;《形容这座城》把上海比作一块调色板,供五湖四海的人们挥洒创意,实现梦想。

01

图片3.png

在策划之初,市委外宣办就与解放日报策划制作团队多次讨论,围绕提升国际传播效果,拓展《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内容形态,明确了在坚持以往平实的总体风格基础上,以国际传播规律为规律,以国际传播品质为品质的总体要求,制定了设置对外(《Shanghai Vibe》)、对内(《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两个版本的策略,并在产品包装细节上都进行了配套调整。

02

图片4.png

为达成有针对性地扩大国际传播影响力目标,《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充分运用“他塑”视角,大幅度增加在沪外籍人士的访谈和故事,同时努力寻找人民城市建设中,在沪外籍人士与本地市民的生活共同点、文化共通点。

在《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故事互通交融、不分你我、毫无隔阂,充分体现: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共鸣、完成自我的实现。

图片5.png

▲《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连接所有的

03

图片6.png

策划制作团队在充分理解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的理念、举措和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挖掘更具故事性的选题,寻找更平实、更独特的切入口;同时也明确“要呈现好的故事,就必须抓住正在发生的现场”的创作原则。

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奔波路到夏令营的居民家中,“正在发生”的纪实场景为《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增添了生动感、真实性、传播度和说服力,也为策划制作团队多走、多听、多问、多看,扎根基层、深耕生活、深入采访,提供了契机和土壤。

图片7.png

▲《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看见真实

04

图片8.png

为提升作品国际传播影响力,《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针对国际传播领域专业作品领域“非碎片化”特点,采用中长视频微纪录片形态,在凝练主题的基础上,力图展现故事本身的意涵,不拘泥于时长的刻板要求,体现中国故事的丰富性、连续性、层次感和包容性。

《百姓话思想·人文之城》每集时长在10分钟左右,但由于内容紧凑丰富多样,却未显冗长,成为主流媒体转型探索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的较好尝试。

来源:上海文化品牌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