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要闻推送 外宣动态 今日上海 历史专题

闵行颛桥:“城中村”变“田中城” 百亩油菜花海绕高楼

 

  记者 黄勇娣

  眼下正是春花烂漫的季节。最近,一些乘坐地铁五号线上班的市民发现,从莘庄站出发乘坐三四站后,就有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闯入视野,与前后鳞次栉比的高楼、厂房等形成鲜明对比……这片城市里的花海,位于沪闵路银春路路口,占地100多亩。来过的市民记得,去年秋天,这里种的是一大片向日葵,共种植了25万株,旁边还有七彩百日草和格桑花花海,盛放时,连绵起伏,娇艳多彩。那时,就吸引不少人前来观赏游玩、摄影创作。

  “几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城中村,集聚了大量外来人口。我每天开车经过都很堵,还记得满眼是破旧拥挤的老住宅和老集市。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漂亮。”在附近工作的市民徐女士感慨。原来,这里属于颛桥镇中心村的地界,后由闵行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2021年开始合作开发“城中村”改造项目。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中心村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并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在维持生态大前提的基础上,营造集生态居住、文旅休闲、农作体验、科普教育、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休闲走廊,力争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于是,这里成了全市唯一一个带有农业用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据悉,在中心村3000多亩的项目范围内,有1800多亩农业用地,呈“四分城、六分田”格局。眼下,1400多套原拆原建的动迁安置房已建成,中心村的村民们已在一年前顺利入住;同时,1700多套商品房预计今年底全部建成,目前其中近半数房源已被“大零号湾”的创业者和上海交大、华师大的老师等人群相中;另外,学校、商办、文体中心等功能板块也正在加快推进之中——这些城市化板块,将被千余亩的农业主题公园包围,从昔日“城中村”变为生态宜居的“田中城”。

  市民“发现”的百亩花海,正是项目打造的首期示范景观。“中心村生态园是上海市城中村改造新政发布后的第一个项目,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责地块开发的上海地产星侨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位于市级生态廊道G9范围内,将创造性地缝合“城市”与“乡村”,打造都市农业体验区,包括生态特色农场、家庭农园体验、亲子科普农园、老街、民宿等业态,而这一系列业态提升也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记者注意到,为让市民近距离观赏油菜花,生态园中还特地建了步道、木栈道等,方便大家走入花海,赏花打卡。在花海的旁边,还有一片“颛属小菜园”,被划分成若干小块,分别种有芹菜、生菜、白菜、花椰菜等蔬果。

  “我们将这里打造成‘市民菜园’,既提供给市民认养种植,也可以作为亲子科普实践的基地。”项目的农业板块负责人介绍,前几天,来了300多名小学生参加研学教育,孩子们在这里体验拓染工艺、学做农家菜等,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劳动与学习的快乐。

  最近,闵行区举行农业招商大会,其中颛桥镇推介的“都市新田园”引来不少投资者的关注。这正是中心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农业板块内容。这次重点推介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农业创新谷”,涵盖农用地、林地及公共服务用地,规划打造主题农业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涵养区;另一个是“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示范园”,将创新共享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打造“一米菜园”“共享菜田”等特色项目。

  “这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村集体经济也参与了开发,除了农业主题公园的开发运营,还会回购部分后期商业办公区里的物业,来保证我们集体经济有一个长效增收的模式。”颛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26年,项目将基本成型,形成总面积逾3000亩的开放式都市生态休闲走廊。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