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多格合一”全面整合街镇力量 为“三不管”区域找到“管事的人” 网格长“组队”解城市治理难题
记者 杜晨薇
华山医院浦东院区靠近明月路一侧的西门边,有一块仅144平方米的绿化带。说是绿化带,其实杂草丛生,垃圾横飞。这一小块地方,既不属于医院,也不属于属地金桥镇,甚至找不到当年种草的源头,脏乱是必然结果。
上海长期以“网格”为单位,划定管理边界。但在面临一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问题时,已有的管理格局不免出现叫不动人、找不到负责主体的情况。因此,上海开启“多格合一”的治理新阶段,也就是通过完善网格划分标准,将城运网格、警务网格、综治网格等多种网格进行“合一”,在不打破原有管理执法逻辑、不改变原有权责归属的前提下,全面整合街镇现有力量。
浦东新区按要求在各街镇划分出163个综合网格,并配齐力量、捋顺关系之后,类似华山医院浦东院区边绿化带这样的问题,很快浮现出来。这些问题,现在能否找到答案?
从托底到共治
金桥镇精细化办负责人沈美华带着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这片区域已经在金桥镇的托底下,完成了清扫整治,杂乱的草坪也正被修剪。
“多亏了综合网格,网格长牵头,把生态环境局下属新金桥建设公司、金桥集团、华山医院浦东院区等相关单位叫到了现场。大家实地查看现场问题后,召开了联席会议,最终明确由我们部门负责处置。”沈美华说。
其实处置的过程不复杂,从垃圾清理到补种绿化只用了三天时间。不过,各单位协商过程中也明确,属地政府主动担起养护的职能,是为了弥补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疏漏,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无限责任。未来,周边单位也将参与到共治中来,将该处的绿化补种纳入单位预算。
类似的失管区域并不罕见。让高行镇工作人员“头大”的,是一条十几年来没有物业管理的路段。秋岚路上有21家沿街店铺,与旁边的泰安苑小区一墙之隔。理论上,这里是前期开发商留下的沿街商铺,也因难以追溯的历史原因,这一段路找不到管理主体,只能由属地政府暂时托底。
综合网格成立之后不久,一张关于秋岚路上油污倒灌的投诉工单就来了。网格长当即组织镇规建办、精细化办,以及消防、城管、城运相关专业人员到现场“会诊”,在商铺后厨、油水隔离池、管道井等关键区域实地踏勘,终于找到症结。
考虑到后续的维护离不开商户们的配合,街区党支部组织21家商户召开集体会议,同意成立“自管小组”,并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自治公约》,明确污水治理疏通、消防安全、环境维护等责任清单,构建清晰的责任体系。不仅如此,小组还初步制定了分为6档的污水管疏通自治金收费方案,会后,上半年度的污水管疏通费也已经筹集到位。
为城市治理做增量
综合网格成立后,浦东不仅建立了有形的综合网格工作站,也搭建了无形的“格事会”制度。
一些网格长表示,以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并非自己分管的条线事宜,总不免有些掣肘,现在就能以网格长的身份出面“组队”、开会,名正言顺。“这样一来,大家都愿意多做些事情,给城市治理添增量。”花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东城综合网格长刘珏说。
今年上半年,街道对企业开展上门走访和接待来访,对企业反馈的问题,由网格长牵头调度。走访中,刘珏遇到一家餐饮企业,想在锦延路开一家首店,但对一些外摆改造想法存在疑惑。由于外摆涉及的部门非常多,网格长便牵头召集了网格成员一起会商,指导企业合法合规搭建外摆。“后来餐厅开出来生意很好,企业很感激,投资了十多万元改造沿街绿化,带动了周边商铺主动提升形象。”刘珏说。
泥城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袁天亮最近开始挑战一项更高难度的任务:泥城南部产业园、东部物流园区集聚着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集卡司机,工人司机有吃饭消费的需求,但由于产业区里没什么商业配套,无证小摊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了。有些路段因此变得油污满地,有些路段则一到饭点水泄不通,经常接到投诉。
此前,袁天亮和队员们只能加班加点和小摊贩“打游击”,尽可能在维护市容和工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不过最近,泥城镇计划依托综合网格,开展建立流动餐饮“正规军”工作。“我们准备引入一家有资质的餐饮供应商,在这些点位开设正规的餐车,根据大家的实际需求提供餐饮服务。用安全、价廉、多样的供给,与现有的摊贩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引导大家用脚投票,吃得更健康、放心。”袁天亮说。
来源:解放日报